
野付半島位於北海道東部,是日本最長的「沙嘴」。沙嘴是由海浪與潮流搬運的砂石堆積而成的狹長地形。野付半島全長約 26 公里,據說約在四千年前,由知床半島與標津川所帶來的砂礫開始形成。因其特殊的形狀,被譽為「北方的天橋立」,以壯麗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生態系聞名。
半島上分布著獨特的景觀,如托多瓦拉(Todowara)與納拉瓦拉(Narawara),這些地形隨著時間不斷被自然力量改變。此地同時也是《拉姆薩爾公約》登錄濕地,擁有多樣的野生動植物,是極具環境保育價值的地區。
野付半島一年四季皆可欣賞不同的自然風貌。尤其是稀有的白尾海鵰與虎頭海鵰觀察,以及冬季在冰封海面上行走的體驗活動,最受遊客歡迎。當地居民也積極推行永續旅遊,讓旅人能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享受觀光。

野付半島自古以來與阿伊努族的生活密不可分。「野付(Notsuke)」一名源自阿伊努語「notke」,意為「岬角的尖端」,正好描繪出半島的形狀。
阿伊努族在此狩獵、捕魚與採集,過著尊重自然、與環境共生的生活。他們以豐富的漁產維生,並實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。至今仍可在地名與傳統中感受到阿伊努文化的痕跡。


自明治時期以來,根室海峽的水產加工業逐漸現代化,使野付半島漁場的價值更為凸顯。1878 年於西別川河口設立官營「別海罐頭所」,引進歐美罐頭技術,成為當地水產加工的開端。後來移交民間,以鮭魚為中心的產品銷往日本各地與海外。
野付灣因漂冰、潮汐與淺灘的海草帶孕育出豐富的營養環境,發展出多樣化的漁業,包括秋鮭、扇貝、北寄貝、鰈魚、鯡魚與北海縞蝦等。特別是扇貝,在嚴格的品質與衛生管理下,至今仍是當地的主要漁獲。
北海縞蝦自明治時代起以傳統的「打瀨舟」帆船方式捕撈。船隻僅靠風與潮力航行,對海洋環境影響極小。捕撈僅限於初夏與秋季的短期,以維護資源永續。此傳統漁景已被列入北海道遺產,象徵當地漁業文化的價值。
近年來,漁民根據環境變化調整捕撈季節與數量,並改良保鮮方式,以確保漁業能長久發展。這些努力持續支撐著野付半島的豐饒海域。

野付半島擁有日本最大規模的沙嘴地形,包含潮灘、濕地、草原與森林等多樣環境。托多瓦拉與納拉瓦拉的枯木林是因地盤下沉與海水入侵而形成,展現了半島在風、潮與冰的力量下持續變化的特質。
為了保護這片自然,當地建立了清晰的保育機制。野付半島與野付灣被登錄為《拉姆薩爾公約》濕地,並與鄰近的風蓮湖與春國岱(2005 年登錄)共同加強對候鳥與濕地的保護。透過自然中心的導覽解說、遊客動線規劃、漁業自律及傳統漁法傳承,實現了生活與保育的共存。
喜樂據說位於野付半島的尖端附近,如今已不復存在,但考古調查與傳說顯示,這裡曾是連結根室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據點。
自繩文時代至江戶時期,野付半島是往來北海道本島與國後島的航路樞紐。喜樂因而成為漁業與貿易的中心,也是一個熱鬧的聚集地。依賴豐富的鮭魚資源,阿伊努族與和人、商人與漁民在此交流與碰撞,形成多元的文化背景。
1789 年爆發的「國後・目梨之戰」正是這種文化緊張的象徵。阿伊努族因不滿貿易壓迫而起義,衝突蔓延至根室海峽沿岸,後被松前藩鎮壓。這場事件成為地區歷史的重要轉折點。
隨著交通路線的變遷,喜樂最終消失,但其名稱仍留存在地方記憶中。它象徵著人、自然與文化因鮭魚而交織的故事,也是野付半島被稱為「鮭魚聖地」的由來之一。

對野付半島感到好奇嗎?無論是您第一次造訪,還是第五次,我們都樂意回答您的任何問題。讓我們協助您規劃一次有意義的旅程。
聯絡我們